——记理工系数学建模国赛一等奖团队的奋战历程
2022年11月6日,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的“高教社杯”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揭晓。理工系黄建昌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(李智超、王童博、李朝阳)荣获国家级一等奖,这是我系学子首次获此殊荣。这个奖凝聚了理工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,凝聚了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,凝聚了理工学子不怕困难、团结奋斗的精神。让我们一起走进参赛选手的奋战历程,听一听他们的自述和感悟。
什么是数学建模?这是几乎是每一个刚接触数模比赛同学都会问的问题。经过此次比赛的磨练,我们有了自己的答案,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。文字定义很简单,可难处在做。这背后蕴藏着困难和努力、失落和惊喜,能够尽情享受比赛过程才是最令人难忘的。
图1 获奖名单(来源:河北大学数模公众号)
积极备赛
今年8月3日,我们正式启动备赛工作。在黄建昌老师的指导下,我们三人分工明确,统一学习。为提高整体水平,每个人都在储备建模、构思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。我们以三天为单位将所学内容进行个人总结,以一周为单位进行组内汇报。在学习了半个月之后,我们开始做历年数学建模竞赛题目,每天固定时间或是空闲时间进行线上讨论,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。每次讨论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,每次的讨论可能都是在围绕着一个小问题翻来覆去说很久,有时会有新的想法、新的模型,有时会推翻之前的想法,重新建立好之后又推翻,这让我们开始抱怨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,我们开始怀疑自己,信心受挫,退堂鼓仿佛在隆隆作响。
就在我们最低迷的时候,黄建昌老师开始鼓励我们,告诉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一切,不要在意结果,遇到困难走不下去了就大胆更换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的角度,真正让我们成长进步的是参赛过程,而不是最后那一纸证书。他的一番话让我们重拾信心,我们互相鼓励,更专注于解决问题。
图2 开会记录
图3 学习内容
紧张参赛
9月15日,我们很早就到了实验室,调试完设备后,焦急地等待着题目的发放。下午六点,收到题目,我们迅速选题。确定题目比我们预想的要快。A题是物理题,B题是关于无人机的相关问题,对于这一领域我们涉及较少,而对于C题偏向于数据处理和分析一类,我们有所准备,因此团队一致同意选择了C题。
C题共有4个大问题,每个大问题下又分为多个小问题。C题看似是一个化学类的题目,但是问题的核心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并不多,涉及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查询到,例如玻璃的风化是由于玻璃的水解起主导作用,地层中的酸根与Pb-O和Pb++起作用等等。
我们首先对题目和问题本身互相交换意见,对于每个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想法。这时,我们在备赛期间建立的工作模式发挥作用了,我们分工寻找相关领域的文献,高效扩充相关知识。积累了充分认识之后,就立即开始进行模型建立和对各个问题的解答。
在比赛过程中,我们感到困难的有两个问题,一个是问题二的亚类划分,另一个是问题四中化学成分的关联关系。我们在这些问题的解答上花费了大量时间,尝试了多种分类方法,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。面对困难我们不放弃,我们始终依靠着彼此,依靠着团队的力量,不断的讨论,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。状态不好的时候,我们就休息,互相开玩笑,讲笑话调节氛围。
困难之际,我们想起黄建昌老师告诉我们的变换角度分析问题。于是我们又从数据本身出发,先将数据做预处里,再进行参数的调整,果然有了解题思路。在亚分类问题中,我们对分类指标利用K-means模型不断调整参数,再融入肘部法则、轮廓系数等,最终确定了一个满意的模型;在化学成分关联关系的问题上,最初总是百思不得其解,最终根据一篇文献得到灵感,才得以柳暗花明。
数学建模比赛全程3天时间,其中包含着的艰辛只有参与过的人才能体会。发现新思路时的欣喜,模型结果不尽人意的失落,坚持不抛弃、不放弃的决心……在难熬的夜里,时钟和咖啡,默默记录着每个数模小队努力的痕迹。9月18日的晚上19:51我们提交了最终的论文。
图4 参赛过程
总结感悟
回首比赛的三天三夜,我们迎过朝阳,送走晚霞。虽然只睡了十几个小时,但是在紧张、迷茫的心境下,身边的景色却突然有了感染力。这些景色在平时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,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在我们身边。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:“世界上并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”
图5 校园美景
就比赛本身而言,整个过程非常考验选手的耐力和应变能力。从题目分析到解题思路,从查阅资料到撰写论文,着实让我们深刻的体会一次“学”与“用”的差距。我们不可能在学校完成所有知识的学习,现实中的问题也不是只有固定的答案,因此高效的学习能力是必须具备。
就比赛之外来说,未来的工作和生活,也会像这场比赛一样,时刻都在面对问题,解决问题,还要接受其中的挫折、失败和不完美。在最后一天里,我们自早上八点吃完早饭后就一直修改论文。改格式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过程,甚至到了论文提交截止的前一刻还在改。提交完论文之后,我们谁也不敢再去看自己的论文。我们的论文在格式上并不完美,甚至是有一丝的小遗憾。我们选择理性接受,总结经验,完善自我。是的,人生难免遗憾,但是人生不全是由遗憾构成的。
当我们知道比赛结果的时候,我们无比激动,热情相拥,尽情的享受喜悦。而激动之后更多的是冷静,我们了解自己的实力,也认识到自己与优秀团队之间的差距,所以还要继续学习,不断提高。
最后,感谢家人、同学、朋友的支持,感谢老师的培养和教育,特别感谢黄建昌老师的指导。希望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数学建模竞赛中来,给自己一个机会,成就更大的梦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