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记: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,故观于海者难为水,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。观水有术,必观其澜。日月有明,容光必照焉。流水之为物也,不盈科不行;君子之志于道也,不成章不达。”——《孟子·尽心上》
近日,理工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级本科生王宇晨、郭栩利、霍亚杰作为前三名作者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在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(ACP)》(1区TOP)发表了题为“Toward a versatile spaceborne architecture for immediate monitoring of the global methane pledge”(中文译文:面向全球甲烷承诺的通用卫星监测框架)的研究论文。
ACP是一个什么样的期刊呢?它是欧洲地球科学学会的旗舰杂志,也是大气科学和气象学领域中的顶级学术期刊,在行业内具有非常高的认可度。所以,要在如此高水平的期刊发表论文,背后少不了付出很多辛勤汗水,少不了面对很多困难挑战。本期每周之星,让我们带您走进三位青年学子的科研探索之路。
大家好!我叫王宇晨,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902班。在校期间我先后获得“蓝桥杯”大赛国家一等奖,河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一等奖和国家奖学金。现已被保送至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。
开学来到农大时,我对大学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。在开学初,理工系的老师们为新生开展了入学教育,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学业要求和发展路径,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,要想将来有更好的发展,四年的大学生活并不轻松,而我将目标定在了保研上。
有了明确的目标,我便开始努力地提升学习成绩,积极地参加学科竞赛。但是我渐渐发现,要想取得保研资格,良好的科研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。因此我便主动地联系了李鹏飞老师,成功加入了他的研究团队。但是科研工作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。刚开始我就遇到了大量没有接触过的知识,为此,我不得不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学习。在李鹏飞老师和团队成员的帮助下,我定目标,做计划,从卫星图像处理到大气辐射传输的知识,从模型建构到编写程序,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,那时的我就像一块饥渴的海绵浸泡在了知识的海洋里。
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,我也进行了繁杂漫长的实验阶段,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卫星图像并分析整理结果。在此期间也遇到过大量的问题,需要仔细地思考并与老师、同学进行交流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老师的指导和团队成员的合作下,我们成功发表了研究成果。
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经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提升,让我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了锻炼,过程虽然比较艰辛,但是激发了我的潜能,让我得以站在科学的高处,抬头仰望璀璨的星空。
大学四年里,目标规划和积极主动是我一直所坚持的,如果不去努力拼搏,就不会知道自己还有巨大的潜力,不会知道自己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,不会知道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在此,我将这些经验告诉各位同学们:希望大家早日确定自己的目标,找准自己的方向,跟随理工系年轻、优秀的老师们一起实现自我提升。
大家好!我叫郭栩利,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902班。我曾荣获省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,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、校一等奖奖学金和河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奖项,现已被保送至中国矿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。
我是在2021年10月份加入李鹏飞老师的研究团队,从事《面向全球甲烷承诺的通用卫星监测框架》课题研究工作,该课题的主要工作是面向全球甲烷排放,通过研发一个大尺度、高精度的通用卫星监测框架来识别全球甲烷超级排放源。在加入团队之初,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卫星遥感和环境监测相关领域的内容,对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是知之甚少,所以在刚开始从事该方面的研究时非常困难。
为了弥补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短缺,我虚心向指导老师请教问题,老师也给我们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,开始没日没夜的学习,学习相关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。我从零开始,先后学习并掌握了ENVI、ArcGIS、谷歌地球等与遥感相关的软件的使用,学会使用卫星监测框架,聚焦美国、中国、中东、北非等地区开展全球测试,能够通过获取卫星图像数据,对卫星图像进行处理,识别甲烷超级排放源。
我们的研究工作从2021年10月一直持续到2022年4月,无论是在学校行课期间,还是在寒暑假,我们团队每天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碰到的问题。在面对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时候,我们也会感到很疲惫,但是我们互相鼓励,没有一个人有放弃的想法,大家都在积极努力寻找解决方案。借助团队的力量,我们逐一攻克难题,最终得以完成研究工作。研究工作是紧张、辛苦同时也是满怀期待的,因为我知道,我们的研究工作能够为国家,甚至为全球大气环境保护作出贡献,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。
同学们,如此紧张、忙碌的科研工作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学业,反倒增强了我的抗压能力,增强了我的自信心。与我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相比,大学的这点学业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件多难的事,更像是一件捎带脚完成的事,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感觉。
回顾整个过程,我很自豪也很感慨。能取得今天的成就,我十分感谢学院领导、老师以及辅导员胡杨峰老师对我的指导和栽培。我将继续奋斗,始终坚持农大“崇德、务实、求是”的校训,不负老师和家人的期望,争取为国家、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。
大家好!我叫霍亚杰,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901班。在校期间,我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、校级“三好学生”、河北省省级“三好学生”、河北省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和河北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,现已被保送至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攻读硕士学位。
席慕蓉曾说:“人生像攀登一座山,而找寻出路,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,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,学习稳定、冷静,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。”是的,我们人生会有各种未知的逆境,我们都想要冲出这个圈,于是开始寻找出路。路有很多,然而每条路都不平坦,它需要我们脚踏实地,辛勤付出,只管努力,成功从来是属于希望与坚持。
回顾我的大学历程,从刚步入大学,我就有着非常清晰且明确的目标,并且在每一天都为之努力,在学业上付出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。求学之路上,离不开老师的教导,感谢每位老师的悉心教导。非常感谢潘玉青老师和李鹏飞老师的指导,非常有幸能够参与到他们的科研项目中,科研工作是非常不易的,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思考,并且还会有繁重的科研任务,这段经历,也让自己收获和成长了很多。李鹏飞老师是浙大毕业的,他曾回忆母校的实验室大楼到了半夜依然灯火通明。同学们,大学是人生非常宝贵的阶段,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段时光,不能荒废,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,迎接挑战,承受压力,才能真正进步。
截至目前,理工系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8000余人,有1686人被保送或考取包括多所“985”“211”和“双一流”在内的重点院校,学生平均考研录取率达到了30%。2022年,理工系培养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已经走向工作岗位,开始在各个岗位发光发热。提高办学层次,提升办学质量,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水平人才,始终是理工系努力的方向。
“君子之志于道也,不成章不达”。同学们,理工系的师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,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6岁,他们年轻有为,奋斗正当时。我们真诚欢迎广大学子报考河北农业大学理工系,真诚希望在校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,用时不我待,只争朝夕的劲头,收获知识能力,领悟人生真谛,度过一个能让自己感动的大学生活。
(编辑:刘洋)